作为维权平台的微博:议程的反向设置 “滴滴司机性侵”事件最初是由一名网友以发微博的方式在微博平台爆料,6月11日微博发出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,滴滴也于爆料微博发出当天火速在官方微博做出回应,随后,郑州警方则在11日晚间表示已介入案件调查。6月12日,郑州警方给出了调查结果。 整个事件从曝出到引起平台与警方的注意,并启动、完成调查工作,仅用了两天时间,效率不可谓不高,这或许是这位爆料网友以及广大选择发微博维权的人“青睐”微博这一“维权平台”的原因之一——新媒体时代,我们都深谙由关注度引发的舆论压力,对于“督促”公权力彻查事件的力量。 与此同时,讽刺的是,相比之下报警反而不再是大多数民众遇到麻烦事(尤其是一些并非异常紧急或直接构成生命威胁,但情况复杂且往往涉及冤情的事件)时的首选项,发微博才是。微博,似乎成了当代可以“击鼓鸣冤”的那面“鼓”,关于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深思。 当下的微博信息生态存在这样一种现象,在进行“微博伸冤”的过程中,大量的案件、事件往往都在微博平台被第一时间爆出,再由传统媒体加以跟进报道。于是,出现了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一个显著变化:反向设置。 传统媒体环境中,议程往往都是由独占采编资源的大众媒体设置好,被公众接收后再引发公众的关注,中间或许还会增加一个由网络媒体(多为门户网站或不具备新闻采编权的网络内容服务商)转载报道的环节,议程设置的起点通常是大众媒体。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,传播资源被“社会化”地分配后,大众媒体不再是公众必须的“麦克风”,公众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用自己的“麦克风”发言,并且也能取得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。同时,由于网络逐渐成为人们可以生活其间的一个“生活空间”,互联网上所积累形形色色的生活素材日益丰厚,媒体开始不得不从互联网上采撷报道材料。于是,议程设置的权利开始被网络占有,议程设置的方向也出现了“网络首发、媒体跟进”的“反向”变化。 这起“直播性侵”事件的议题设置亦是如此。爆料内容在微博首发后,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,讨论热度不断攀升并形成一定声量后,澎湃新闻、新京报、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。 |